自古以来,王朝的兴衰更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,明朝也未能幸免。随着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,曾经辉煌的大明江山也几乎丧失殆尽。尽管南京的旧臣拥立了新的皇帝,成立了南明政权,但登基的弘光帝只是一个纨绔子弟配资炒股最新,根本无力扭转明朝的颓势和恢复昔日的繁荣。
直到隆武帝朱聿键登基,明朝才重燃了一丝中兴的希望。然而,乱世之中真正需要的是像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样铁腕有为的统治者。尽管隆武帝本人颇有作为,但他一个人的力量依旧难以扭转整个局势的败局。
那么,这位南明朝第二位皇帝朱聿键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?他又是如何走上帝位的?在位期间又做出了哪些努力与贡献?
隆武帝本名朱聿键,字长寿,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(1602年)四月二十五日,生于唐王府。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,唐定王朱桱的八世孙,唐端王朱硕熿的孙子,唐裕王朱器墭的儿子,可以说是正统的唐王世系继承人。
随着明成祖朱棣削藩政策的推行,藩王们的兵权被剥夺,且被禁止外出,各地藩王多沉迷于吃喝玩乐,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。作为藩王子嗣的他们,多数也陷入了这种醉生梦死的状态。南明第一位皇帝弘光帝朱由崧就是典型代表。
展开剩余87%在洛阳尚未沦陷之前,朱由崧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,每天无须操心政务,只待继承父亲的爵位,继续享乐。正因如此,后来被南京旧臣推上皇位的他,面对庞大的国事束手无策,只能依赖大臣处理政务,依旧沉迷酒色生活,最终被冠以“昏君”的恶名,深受百姓唾弃。
朱聿键则是个特殊的例外。自十二岁起,他被囚禁在承奉司长达十六年。这究竟是为何?
原来,朱聿键的祖父老唐王朱硕熿不喜爱自己的长子朱器墭,即朱聿键的父亲,而偏爱宠妾所生的儿子。为了打压朱器墭及其子孙,老唐王暗中将他们囚禁于承奉司,甚至拒绝给他们饭食,企图饿死父子二人。
幸好王府内一名叫张书堂的小官吏心生怜悯,偷偷送来一些残羹剩饭,才让朱聿键父子得以在囚禁中勉强维生十六年。
相比其他藩王子弟的奢靡生活,朱聿键的境遇可谓最为凄惨。然而他没有虚度这段囚禁岁月,反而每天潜心读书,钻研儒家经典。正是这份刻苦,使他日后即位后能有所作为。
当时,年迈的老唐王再坚持几年,父子二人或许就能重获自由。谁料,朱器墭的弟弟为了争夺爵位,暗中毒杀了奄奄一息的朱器墭。此举正合老唐王心意,他便欲废朱聿键的世孙身份,立宠妾所生的儿子为新世子。
此时,前来吊唁朱器墭的布政使陈奇瑜出面阻止,提醒老唐王世子死因未明,若贸然改立继承人,朝廷可能会加以追究。
提及朝廷,老唐王心生惧意。明朝藩王对朝廷有种莫名的恐惧,皇帝极度忌惮他们的任何异动,而朝中大臣一旦掌握把柄,轻则弹劾,重则定罪。老唐王惧怕遭朝廷责难,便赶紧将朱聿键恢复为世孙身份。
一年后,老唐王去世,世子朱器墭已亡,朱聿键自然继承唐王爵位。
崇祯五年(1632年),朱聿键以世孙身份继任唐王,封地在南阳。崇祯皇帝得知他好学好读,便赐予《皇明祖训》、《大明会典》、《四书五经》、《二十一史》等书,言外之意是希望他安心读书,做好一名安分守己的藩王,别惹事生非。
成为唐王后,朱聿键并未沉迷享乐,反而首件大事是修建一座名为“高明楼”的高楼,并宴请四方学士共聚一堂,研讨学问。
他在学问上十分刻苦,但为人做事却不懂得圆滑低调,办事雷厉风行,因而与大臣们多有冲突,最终招致了七年的牢狱之灾。
他因涉及宗室官职更替等问题,与朝中大臣多次交恶,还曾下令仗杀两位叔父福山王和安阳王,为父亲报仇雪恨。
崇祯九年(1636年)八月,清兵大举入侵,直逼北京。朱聿键满腔热忱地上疏请求勤王,然而遭崇祯帝拒绝。他不顾藩王不得掌兵的国法,自行招兵买马,率领数千兵马北上勤王。
此举激怒了崇祯帝。十一月,崇祯帝下令废朱聿键为庶人,派锦衣卫将其逮捕,囚禁于凤阳皇室监狱,同时将唐王封号传给弟弟朱聿鏼。
凤阳皇室监狱专为宗室子弟设置,朱聿键在此度过了七年漫长的牢狱生活。
相较于早年的囚禁,监狱中的折磨更为严酷。守狱太监向朱聿键勒索贿赂,他拒绝后遭受“墩锁法”的酷刑折磨,身心几近崩溃。
“墩锁法”是一种专为女囚设计的古老刑罚,使人蜷缩于狭小木箱内,双手双脚被锁,长时间难以动弹,导致血液瘀滞、呼吸困难,痛苦难忍。
不仅如此,囚犯需在箱内排泄,排泄物无法清理,导致身体萎缩溃烂,残酷程度令人发指。
这几年里,朱聿键身心憔悴,几乎奄奄一息。幸得凤阳巡抚路振飞狱中巡视时对他产生同情,便暗中给予照顾。
路振飞后来奏请崇祯帝严惩凌虐朱聿键的监狱守吏,最终得以改善朱聿键的狱中待遇。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,崇祯帝自缢,弘光帝朱由崧于南京登基,实施大赦天下。广昌伯刘良佐奏请下,弘光帝释放朱聿键,并封其为南阳王。
原本礼部欲恢复朱聿键的唐王爵位,弘光帝未批准,并下令将他安置于广西平乐府。但此时朱聿键已病重,无法前往。
弘光元年(1645年),腐败无能的弘光朝覆灭,清军攻破南京。代“监国”的潞王朱常淓在杭州不战而降。
南安伯郑芝龙、巡抚都御史张肯堂及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商议,决定拥立朱聿键为“监国”。
这“监国”名义虽显尊贵,但实已无实权,正统皇位继承人缺失,拥立皇帝更多依据血缘远近而非实际权势。
六月,朱聿键在福建宣布监国二十日后,正式称帝,改元隆武,即隆武帝。
然而隆武帝的登基颇显简陋,北京、南京早已失守,他只能将福建布政司称为福京,把布政司改作行宫,建造太庙和宗庙以示正统。
虽为明君,隆武帝却被郑氏家族架空,南明皇帝形同傀儡,仅充当百姓精神领袖,成为各地军阀争取“拥立之功”的工具。
弘光帝亦然,他虽然得四镇军阀支持,却无法有效控制军队,军阀们轻视他,视其为无能之辈。
郑氏家族本为海盗,数十年横行福建、广东、浙江,崇祯初年接受招安,趁乱迅速扩张势力。
隆武帝登基离不开郑氏支持,为笼络郑家,他赐郑氏太子郑森“成功”之名,并任其为御林军都督,仪同驸马都尉,郑成功也成为郑家唯一忠臣。
但郑家和四镇军阀一样,仗势傲慢,公开买卖官爵,大肆剥削百姓,恶名远超弘光帝身边的马士英。
由于南明朝皇帝由血缘关系拥立,缺乏明确继承人,导致两帝同朝的混乱。
隆武帝登基时,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与张国维等人在绍兴拥立鲁王朱以海为“监国”,继续使用“弘光”年号。因不知福建已有隆武帝登基,两派皇帝相互对立。
鲁王虽为皇亲,但得知隆武帝登基后不愿退位。即便他愿意,手下大臣也坚决不肯放弃“拥立之功”。
隆武帝曾派使者携赏银招降鲁王,承诺加官进爵,只要他认自己为正统皇帝。然而鲁王手下张国维、王之仁拒绝,害怕失去利益。
鲁王回信称隆武帝为“皇叔父”,表示不承认其政权,令隆武帝大怒,斩杀鲁王使者。
随后清军攻破绍兴,鲁王无力抵抗,被迫海上逃亡。
隆武帝处境艰难,夹在郑氏家族、鲁王军队和清军三股压力之下。
隆武二年(1646年)九月,清将高进库攻克赣州,占据福建、湖南、广东的战略要地,南明朝岌岌可危。
隆武帝声称要亲征北伐,以图挽救颓势,但只是空谈。实际他仍受郑氏控制,郑芝龙只顾占据一方,不理朝政。
隆武帝虽无实权,但麾下仍有忠臣。老臣黄道周忠心耿耿,见郑家按兵不动,主动请缨北上抗清。
获准后,黄道周自掏腰包出资军饷,仅带万两白银和几名弟子,便踏上征程。因其在福建威望极高,百姓纷纷响应,短期内军队扩至万人。
黄道周的行动令隆武帝感动,但身为傀儡皇帝,无力提供财力、兵力支持,只能赐予空白委任状。
由于军队由无经验的百姓组成,加上清朝的叛徒内应设圈套,最终军队全军覆没,黄道周被捕入狱。
两月后,清廷下令处斩黄道周。临刑前,他仍对隆武帝方向行拜君礼,忠心可鉴。
隆武帝对黄道周的死深感愧疚,顶住郑氏阻拦,率数千明军御驾亲征湖南。
然而,郑氏家族却突然弃城而逃,福建各关卡无人防守。原来郑芝龙早已与清军秘密投降。
隆武帝遭清军追捕,最终在逃入汀州府城时被射杀,年仅四十四岁,在位仅一年。
如果是在太平盛世,隆武帝或许会成为一代贤君。但他生逢乱世,选错了依靠的势力,最终难圆复国梦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